商业模式创新中以国际合作东莞“中国水谷”强势起步

2014-05-14 18:34:04 admin 313
来源:《东莞日报》记者 于长洹 / 时间:2013-10-15 11:37:56
  据东莞时间网2013年10月14日讯 9月29日,东莞松山湖中以产业园推介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隆重举行,作为此次推介会的重点推介对象,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以下简称“中以产业园”)吸引了以色列政府和当地企业的众多目光。
  作为东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作为松山湖的四大创新平台之一,中以产业园从筹建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关注。在中以产业园的带动效应下,多家国际性水处理大企业已经敲定进驻,松山湖成为中国的“水谷”指日可待。
  作为一个科技产业园,中以产业园不仅在推进速度上快马加鞭,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中以产业园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在东莞和以色列合作闸门洞开之时,中以产业园担任着将以色列技术本土化的重任,如何为双方合作进行探路,也将考验各方的智慧。
  中国“水谷”呼之欲出
  中以产业园虽然落户在东莞,但它的使命是面向全国水务市场,在这里,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复制到国内其他地区,*终,这里将打造成中国的“水谷”。
  广东都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华耿是中以产业园的运作者,这个履历丰富的商人,在环保行业已经浸淫多年。此前,都围公司一直保持着与以色列的深度合作,2011年,以色列工贸部与都围公司签署《关于水处理和环保技术领域的联合声明》,双方宣称在中以产业合作、中以水处理技术转移及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合作了一段时间后,潘华耿想到国内庞大的环境治理市场,希望能够建一个产业园区,以此承接以色列的先进水处理技术,为以色列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对接搭建一个平台。
  在多方协调下,都围公司与东莞市政府一拍即合,决定将产业园落户松山湖,并命名为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
  潘华耿介绍,中以产业园2011年由都围公司和以色列工贸部共同发起设立,后上升为国家级科技园区。2012年5月,以色列工贸部部长沙龙·辛宏、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等出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奠基仪式,中以双方同意在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中以产业园位于松山湖南部滨湖区,整体规划面积380亩,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重点开展东莞与以色列在水处理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预计在投产后三年内实现产值人民币30亿-40亿元,投产后五年内实现产值人民币约150亿元。
  中以产业园招商总监曾汉强介绍,以色列恶劣的自然资源条件,成为加速以色列水技术工业蓬勃发展的一股驱动力,以色列拥有众多先进水处理技术。但是,目前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治污阶段已经过去,水处理市场已经严重饱和,因此,以色列迫切寻求水处理技术的出口市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水环境问题。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的水务需求市场,拥有巨大的投资机会。而中以产业园正是抓住这个机遇,全面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表现。
  作为东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作为松山湖的四大创新平台之一,中以产业园从筹建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关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以产业园也一直保持着较快的推进速度。
  今年,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运营公司——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潘华耿出任董事长。据他介绍,目前,已经有多家以色列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敲定入驻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就会有一批入驻。
  潘华耿对记者介绍,上个月在以色列举行的中以产业园推介会,多家以色列企业对中以产业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次以色列之行,又有12家以色列企业意向性入驻,中以产业园取得重大进步。
  业内专家认为,中以产业园落户在松山湖,将会极大地推动东莞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随着中以产业园的兴建,将会吸引一大批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进驻,从而吸引一批配套企业集聚,在这里,技术与项目将实现市场对接,形成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潘华耿介绍,中以产业园虽然落户在东莞,但它的使命是面向全国水务市场,在这里,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复制到国内其他地区,*终,这里将打造成中国的“水谷”。
  商业模式创新
  作为中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以产业园不仅要负责引进吸收以色列技术,还肩负着探索中以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潘华耿告诉本报记者,中以产业园按照开放市场、引进技术、自主创新“三步走”的发展方略,计划通过五年以上时间的成功运营,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引进一批中以合作的优质科技项目,引进80个以上的水处理企业和项目,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水处理环保产业集聚发展。
  在商业运作模式上,从规划阶段,中以产业园的定位就迥异于其他科技产业园。作为中以合作的重要载体,中以产业园不仅要负责引进吸收以色列技术,还肩负着探索中以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从一开始,中以产业园背后就有政府部门的支撑保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企共建中以产业园。目前,已经成立了由科技部、以色列经济部、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组成的领导小组,确保各方的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引领、推动作用,促进产业园的发展。
  潘华耿告诉记者,在筹划阶段,中以产业园就试图改变传统产业园依靠单一租金收益的商业模式,希冀通过整合地产资本、科技资本和金融资本,引入国际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可持续发展及多方共赢的产业园商业模式。
  中以产业园将在广东探索“哑铃形”的科技合作模式,在国内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位一体的科研和辅助机构,促进知识和技术的高效流动,推动以色列先进技术的引进、再创新和产业孵化。
  在潘华耿看来,产业园会为企业提供资源保障,搭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借助国内外资源整合商的力量运作更多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入驻园区。“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产业园以色列团队来整合以色列资源,并与以色列一些重要的资源整合机构洽谈资源整合事宜。”
  中以产业园的构想是,通过全方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发展为以色列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进驻中国的示范区。通过产业示范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发展为中以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资金方面,中以产业园将会建立产业园环保产业基金,支持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助力它们成长壮大。
  另外,中以产业园的运作,还将借鉴大量的以色列经验并在此实现本土化,建立起资金和融资支持体系。包括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建立种子基金的机制,帮助企业快速成长。这种机制在以色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常成熟。
  以色列政府在帮助企业发展中,政府起引导作用,与企业共担风险,但不共享收益。企业真正成功之后,会把贷款还给政府,一旦企业失败,政府也帮助企业分担了风险。这种经验借鉴到中以产业园,可以助力本土高科技企业,以及以色列企业在这里取得成功。
  当然,这套机制并不是照抄以色列经验,以色列政府是帮助高科技企业进行原创技术的开发,中以产业园则是帮助企业迅速将技术成果产业化,将机制借鉴过来要做大量本土化的工作。
  另外,接下来,中以产业园还将组建一个国际水处理产业联盟,为园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行业保障。目前,已经做出了中以水处理产业地图,其中囊括了整个中以水处理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企业,并且已经取得了以色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其承诺将从资金方面给产业联盟以支持和帮助。
  “产业联盟成立后,将会为入园企业和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为打造中国的‘’迈出重要的步伐。”中以产业园招商总监曾汉强说。
  记者还了解到,在未来,中以产业园还将建成一个在以色列上市的创新型成果转化专营机构,积极推动中以产业园运营公司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扩大松山湖中以产业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技术本土化难题
  以色列的环境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如果要引进中国,*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本土化的难题。潘华耿也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中以合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以色列的技术适应中国市场。
  共建中以科技园区,中以产业园在国内并不是首例。潘华耿向记者介绍,此前,国内某省也曾规划建设一个中以科技产业园,产业定位与中以产业园也大体相似,但是运作却并不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无法令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实现本土化。
  潘华耿向记者解释,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先进的技术并没有实践基地,这就导致大量的技术比较粗糙,而欧美国家有巨大的经济能力去吸纳这些先进技术,对于中国而言,以色列的许多技术还不能完全吸收,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企业去对技术进行转化或二次开发,以此实现本土化落地。
  此前,都围公司一直保持着与以色列的合作,因此,在技术的转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企业引进的以色列技术主要有实现农村水环境连片整治的多段生物技术和人工湿地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这两种技术皆行业领先,性价比高,可复制性强,而且市场需求很大,并与都围水处理技术进行充分融合互补,在中国农村、城镇或者是对环保要求较高、投入产出较低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以产业园落成后,也将致力于将以色列的技术本土化,以此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市场。“在商业运作上,由于以色列的技术运营成本较高,因此,我们会在产业园内将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的研发,以此适应中国的市场。”曾汉强对本报记者介绍。
  潘华耿告诉记者,目前,中以产业园已经与以色列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协议,借助他们的力量,将对以色列的先进技术进行二次转化和改造。“通过与以色列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择优引进以色列的先进水处理技术,结合国内实际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水处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潘华耿说。
  记者还了解到,中以产业园将借鉴以色列建立生物水处理专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通过直接投资以色列孵化器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掌握上游以色列先进生物水处理技术,并通过孵化器和产业园实现水处理技术的快速产业化。
  在技术的本土化落地上,中以产业园的方式是通过示范项目起到带动效应。目前,中以产业园已经把经过二次创新的中以合作示范项目作为重点突破并建立了示范项目。一方面,解决了以色列企业技术与中国市场的顺利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二次创新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多的知识产权共享。
  园区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6个示范项目,包括松山湖尾水提标工程、花都人工湿地工程等,全部是将以色列技术改进用于中国,技术含量高而成本更低。潘华耿说,“以色列的水处理技术很先进,但缺点是成本大多十分高昂,需要进行二次创新,降低成本,改进工艺,才能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比如东莞松山湖的尾水提标工程,我们把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相关专家指出,中以产业园其实是立足从点到面,在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中以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以技术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以色列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二次开发,使其适应中国的国情,在完成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再进行面上的有效推广。
  中以产业园的构想是,通过产业示范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发展为中以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培育一批中以合作的总部型环保企业,通过示范项目促成以色列龙头企业与国内民营环保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打造本土水处理龙头企业,推动整个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开创合作新局面
  作为目前东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载体,中以产业园被各方寄予厚望。在中以产业园的带动效应下,东莞乃至广东与以色列的合作,正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以色列已经将中国视为未来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在以色列刚刚出台的经济规划法案中,明确指出对华高科技领域是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近年来随着中以合作项目数量增长显著,2013年中国有望成为与以色列设立合资企业*多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也希望抓住这样的合作机遇,承接以色列的技术转移,为我所用。9月29日,中以产业园推介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隆重举行。此次以色列推介会暨签约仪式,希望通过系列经贸合作及外事交流等活动,扩大我市与以色列的合作空间、吸引以色列客商来我市投资,加快推进松山湖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的发展,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推介会上指出,以色列是一个创新的国度,非常希望今后中以合作、广东和以色列的合作,把创新作为共同努力的重点方向和项目合作*大、*突出的亮点。可以说东莞松山湖中以产业园在这方面已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搭建了一个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推介会上表示,中以产业园是目前唯一的中以合作国家级园区,其建设标志着东莞与以色列双方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莞将秉承“加一减一”的理念,切实加强与以色列的经贸交流合作。
  目前,东莞与以色列在产业技术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2012年7月,市委书记徐建华率团赴以色列开展科技经贸考察。2012年11月,东莞市政府与以色列工贸部签署《关于水处理领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创新联合声明》。
  同时,中以产业园联合东莞市环保局推动国内优秀的民营环保企业与以色列企业开展合作,并于5月底由东莞市科技局组团出访对接洽谈。东莞市艾提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当时随团出访的东莞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贺江燕说,政府搭台促成本地企业向以色列寻求合作引进技术的做法值得推广,引进以色列的技术不但对打开国内市场有好处,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共同进步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接沟通,近期已有建工集团、康莱环保、森森环保等东莞企业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中以合作,另有EST公司、Arad集团、ZIVAN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以色列企业与松山湖中以产业园达成合作意向。
  据统计,目前,以色列在东莞投资的行业涉及水处理,纺织品、服饰制造,皮具、箱包、珠宝盒、首饰盒制造等行业,2012年东莞出口到以色列的贸易金额达到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
  以色列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正是东莞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目前,以色列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是电子信息、机械、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海水淡化等行业,其中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正是东莞全力培育壮大的重点发展产业,双方在这些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有关专家指出,东莞通过引入以色列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国际技术,与国内相关技术结合,实现国际先进技术的本地化和产业化,将带动东莞乃至广东、全国水处理、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